您的位置: 首页 > 图书馆概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从唯物史观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作者:重庆交通大学图书馆  发表于:2018-01-18 18:10:11

邓光荣 重庆交通大学图情档案党总支教工第二支部 重庆 400074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论断的依据是中国现阶段的 国情,它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也是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国家、社会、大众及个人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建设;教育;资源配置

毛泽东同志根据大量的历史事实提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 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社会的矛盾错综复杂,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阐释体现一个政党或执政团体的政治智慧,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一个政党或执政团体的领 导能力[1]。

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

1.1 晚清时期

晚清一般指 1840 年—1912 年期间,是清朝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近代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晚清时期由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 年)开启,国家经 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政局的变动、边疆危机与中法 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与庚子国变、立宪与革命、清王朝的覆亡等重 大政治事件,先后与多国签订了《广州和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俄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烟台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等众 多不平等条约,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巨大打击,导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程度日益严重,清朝统治力量迅速衰落,王朝快速灭亡。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 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的那样,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 盾,这是由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相符合[2]。

1.2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指 1912 年—1949 年期间。中华民国短短 38 年,是一个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 经历了武昌首义、民国肇始、北洋时代、北伐与统一、十年国共对峙、抗日卫国战争、“戡乱 护国”等重大事件和历史阶段,各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非常鲜明的不同特点。如 1927 年

8 月至 1937 年 7 月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共产党及所代表的人民群众和国民

党及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时期,中

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1945 年 8 月至 1949 年 9 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回归为共产党及所代表的人民群众和国民党及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之间的矛盾[2]。

1.3 1949 年至十九大召开

新中国的建立,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从此,中国共产党致力领导全

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近七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开 国、抗美援朝战争、“54 宪法”颁布、大跃进、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困难时期、 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高考制度恢复、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加入 WTO 等重大历 史事件和历史阶段,国内国际矛盾多种多样,社会主要矛盾也经历了几次调整。如 1949 年—

1952 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 力之间的矛盾;1952 年-1956 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956 年 9 月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 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 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 年 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

1956 年-2017 年期间,中国国际环境比较稳定,国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 展水平较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科技和文化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的需要不能得到较好满足,所以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发展生产力,搞好国民经济建设成为 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这些现实情况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逐步过渡成为党的十一 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及依据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 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 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

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3]从这样一个 现实国情出发,之前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 表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因素,及时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表述。这一新 论述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更加贴近中国社会当前的实际情况,更加深刻地反映出我国社会 生产和社会需求发生的新变化[4]。

例如,在国家层面,现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社会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产品已经非常丰富, “落后的社会生产”显然已经不符合现实国情了。在人民群众个体方面,最近几年,城乡居 民收入增速加快,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不是问题,一般性的物质和 文化需求已经得到充分满足,主体国民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3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

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从范围上更多方面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在目前的国情下,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 文化领域为主扩展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更多领域。解 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在继续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多要求的同 时,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满足人们提出的新的、更多方面的需求。

第二,从层次上更高水平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开始追求质量更高 的生活,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社会环境、更可靠的社会 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而且这些需求是多样性和多层 次的。

4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与目标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储备、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的发展都是 不平衡不充分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和领域发展两方面。

4.1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不平衡不充分、城市与农村不平衡不充分、发达地区与

欠发达地区不平衡不充分,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现象。如,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政策的不同,我国呈现出东部对外开放,中部承接产业转移,东北发展重工业,西部提供能源矿产的格局,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表现为 “东高西低”。以 2016 年为例,全国各省区市 GDP 方面: 广东以 7.95 万亿元位居首位,之后 是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四川、河北、湖南和福建,排名倒数第一的是西藏,其 后是青海和宁夏。2016 年我国人均 GDP 达到 53817 元,天津的人均 GDP 高居榜首,达到了 115613 元,北京以 114690 元位居第二,上海 113731 元排名第三。排名末三名的分别是:甘肃人均GDP 仅为 27508 元,是唯一一个低于 3 万元的省份,西南的云南 31358 元和贵州 33242 元分 列倒数二、三位。

4.2 各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经济领域中表现为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发

展不平衡不充分,大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如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高 铁、粮食等领域拥有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但在农业、钢铁、教育、卫生、 环保等领域存在大量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在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既存在产能过剩的 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仍然面临着很多难题。

4.3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目标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危及党的

执政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危及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达成。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目标 主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全国各地各领域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实现全 国各地各行业基本同步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更普遍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

5 对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建议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文仅就以下 4 个方 面提出初步建议。

5.1 加强党的建设是根本

中国近 70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和正确领导,国家建设不 可能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执政党的建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党的建设主要有理 论、制度和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新时期特别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 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建设是 第一战略任务,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 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2 发展高水平的教育是基础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都证明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十九大报

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大力提高国民 素质。国家必须长期高度重视各级各类教育,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 习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掌握更有竞争力的专业技能,通过教育从源头提高全民特别是较落后 区域和领域群众的生产力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5.3 调动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

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国家要通过市场和行政等手段调动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从人才、

资金、物资等各类资源配置上向较落后区域和领域倾斜,逐步提高其造血功能,缩短与较发 达区域与领域在生产力水平上的差距,促使各地区各行业在生产能力与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方 面得到持续提高。

5.4 改革供给侧结构

供给侧各主体需要主动研究和积极适应消费市场主体的需求及其变化,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供给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性能更加优秀、更具文化品味、科 技含量更高、更加适应消费市场需要、更加卫生、更有益健康、更加环保、更加节能的优质 产品和服务,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侧方向促进社 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

5.5 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国家政策层面,制定相应的产业、税收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各生产要素向人民群众更加需要的方向和向发展较落后的区域和领域流动,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协调、均衡、充 分、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企业生产和提供能够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类产品和服务。

结束语

解决好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 础,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实现党提出的战略目标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解决好新 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国家的凝聚力才会越来越强,中国的发展后劲才 会越来越足,才能更加全面、可持续、协调地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才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 侯 德 泉 . 毛 泽 东 关 于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 思 想 方 法 及 其 当 代 启 示 [J]. 湖 湘 论坛,2017,(05):28-34.

[2] 傅求林 . 建 国 后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 四 次 转 变 [J]. 涪 陵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03,(02):75-77.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2017,(11):15-34.

[4]吕普生.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1-14.

作者简介:

邓光荣,1968 年 1 月生,重庆交通大学,研究馆员,联系电话:15825903536、 62652311,邮箱地址:1119094227@qq.com